2016-02-29 09:35


丹麥女孩的電影海報很有意思,刻意營造出莉莉與格蕾塔很相像的氛圍(這張還不是最相像的)
畢竟是觀後感,一定會有雷,單用一句話總結的話是值得入場用電影票支持,不只畫面很美,演員也表現得非常好。

好喜歡 Eddie 飾演的莉莉,Eddie 就像導演所說的一樣有種魔力,觀眾很容易就被他吸引住。
Eddie 的莉莉是容易害羞,嬌弱,卻又勇敢的踏出每一步。
Eddie 的埃納爾相對於莉莉來說就沒那麼有鮮明的存在感,我很喜歡埃納爾認真專注在他的繪畫之中,不管是興奮的說他終於找到對的顏色時候(然後被格蕾塔怒噓),或是在一開頭畫展大成功時候很興奮的小孩子模樣。

『性別是流動的。
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男體女體,以及衝撞世俗體制的勇氣與支持的故事。』
剛看完電影之後我會這樣描述,接下來寫一點自己的想法。

後來很多討論有提到跨性別者是否是因為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如果沒有這些性別刻板印象,那麼跨性別者是否就沒有因為他原本生理性別與自我認同的衝突。
呃,我自己不是跨性別者,我無法給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反過來看丹麥女孩之中的莉莉是怎樣呈現的吧?

莉莉生理性別是男性,而莉莉的心理性別是女性。
一開始的莉莉是藉由女裝(被社會賦予女性意義的服裝)、妝容、表情以及儀態(被社會賦予女性意象的姿態)擁有自己身為女性的時間,在這時候她是非常舒服的,但莉莉始終渴望的是成為「完整」的女性。
也就是擁有生理女性的身體。
而在後頭要動手術的時候,莉莉說:「上帝給她女人的身體,只是現在(手術)是要修正錯誤。」

所以在我自己的判定底頭,自我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時候,就是跨性別。
而自我認同跟其他人沒有關係,我喜歡囧星人的一句話『人們內心定義自己為男性還是女性的想法,首先出於環境的定義,先是我們是什麼,然後社會教我們男女是什麼,最後我們才有自己該是什麼想法。
喜好跟認為自己是誰是兩回事。一個喜歡穿裙子的男性可能只是單純的女裝癖;如果他身在中世紀蘇格蘭,那更沒有性別認同的問題。』

(好喜歡上週今夜這個節目,放一下跟跨性別相關的影片。)

去為了自己而動了沒有先例的手術的莉莉懦弱嗎?
去為了自己而動了沒有先例的手術的莉莉勇敢嗎?
誰可以指責莉莉成為女性之後不畫畫只想要結婚生子?
沒有人,謝謝。
你管人家想幹嘛,那是她的權利謝謝。

放到現在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有人結了婚只想依循傳統價值觀當家庭主婦,接著就有人抨擊說妳唸那麼多書工作能力那麼好什麼什麼的怎麼不出來為了衝破女性的玻璃牆努力⋯⋯
你管人家想幹嘛,那是她的權利謝謝。

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我看了院線影評/《丹麥女孩》:消失的兩個女人之後非常火大的原因。

對於第一點提到弱化了格蕾塔,我也認同這是電影的缺憾,但第二點完全無法接受。
所謂的「傳統」是一個既定的思想,只要不符合既定思想都會被排擠斥責加害。
但,當我們擁抱不同於傳統的時候,就要開始攻擊加害「傳統」嗎?
這樣的行為,才是應該被制止的。
你可以堅強,可以柔弱,但只要你願意對自己負責且不傷害別人,沒有人可以制止你成為你想要的樣貌,沒有人。

新與舊、傳統與創新都是相對之下的概念,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理想的模樣而抨擊其他人不想跟「我們自己」一樣,我不支持且強烈反對這樣的行為。

既然提到影評,我來放一下自己看了很喜歡的一篇吧!
觀點投書:從《女權之聲》到《丹麥女孩》
我好喜歡底頭引用的「我們不是生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這一句話。

你生理性別是男性/女性那又如何呢?
最常出現的情況不就是說「你的心是男人/女人/男孩/女孩」,那是因為我們將每一件事情都賦予男性、女性的意象,所以才有這樣做很女性這樣做很男性的認知,不是嗎?
是我們將穿著、容貌、姿態都賦予女性姿態,所以這樣做才有「你是女性」的感覺。

尤其是我自己每一次化妝、換上外出服都感受到自己在給予「我」女性的意象(縱使這種女性意象是環境社會賦予的),對我這樣很常被說「你的心是男人」的人來說,這種賦予的感覺是很強烈的。
我們都在找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姿態,之於我是女性,之於莉莉也是女性。

⋯⋯話說回來,如果我沒有這種拉扯,看這樣題材的電影應該也不會有這麼多感觸吧!

PS
我蠻喜歡當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電影問世之後的各種「史實爆料」。
改編就是一種二次創作,你不能指責二次創作為何不忠於完全百分之百原著。
很多時候只要主要精神是一致的,就可以視為這是忠於原著。(沒有的話你就當作看有同樣名字外表的角色吧⋯⋯

二次創作有他的生命,你必須讓他走自己的路。
更何況丹麥女孩這電影已經要算是基於二創的再創作了。
這是一個引子,讓你去追史實,不是讓你去斥責電影怎麼拍的跟史實有出入。
人家有說他是紀錄片嗎?

回過頭還是覺得自己這篇表達的沒有那麼好,顛三倒四的,不過在我看完神鬼獵人之後覺得還是這種感性的電影比較適合我,至少我不會壓力很大⋯⋯

Comments